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博客 > 正文
热门:来氏太极图 来氏太极图的秘密是什么?
2022-06-15 09:32:21 来源:环球信息网 编辑:

来氏太极图(来氏太极图的秘密)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告诉我们什么(四)。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之允升园,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太极拳大家武禹襄先生留给我们的《十三势行功心解》,越读越有味道,越体悟越感奥妙。因字义、方言等时代变迁,对于现代太极拳者而言,全面理解文字的释义较难。

史上关于太极拳的著作,杜元化所著的《太极拳正宗》、陈鑫所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陈炎林所著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传承有渊源,拳理很中正,文字比较易理解,适合太极拳者研读。

本文作为《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告诉我们什么》系列之四,主要分享三句拳论的体悟。

十三势行功心解言: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

杨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先生注解:此三说总而言之,解说容易明了,曲中求直即随曲就伸之意,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收即是放一理也,就是神如捕鼠之猫之理,一二语道尽,学家宜自得之。

之于此段拳轮,个人认为澄甫公的注解稍微简单。拙见,若悟透这三句话,太极拳奥妙的三分之一就收归囊中了。

体悟之十二:怎么理解“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拳架怎么走出最速曲线?

我的体悟,曲中求直有四层意思:

其一:

曲,即双螺旋缠丝劲,此劲更容易化去对方的发劲。直,即在化劲的同时,找出对方的中线,然后暗中蓄势发劲,拳打中线。

拳打中线,是一般的打法。若掌握“背丝扣”的发劲方法,直接打对方的稍节更有威力。

其二:

接手时,走双螺旋缠丝法,直接进攻。虽然稍节是螺旋而进,但走出的是两点之间的最速曲线。

直接进攻,须掌握“手带身”的功夫。何为手带身?改日细说。

其三:

拳论言,行拳如九曲珠。

太极拳者的中正,亦是曲中求直。形意拳的三体式,卢氏结构的整体九防式,截拳道的警戒式,老师所传的乾坤式,都是曲中求直。

注意,内家拳、外家拳的中线,身体不是笔直地垂直于地面,而是有个倾斜度。这个倾斜度,待自己松开双胯和双肩之后,就自动调整而成。其实,松开后胯之后,就能非常明显的感觉出来。

现在,很多太极拳者认为上身挺得笔直即是中正,实则大错特错。真正的中正拳架,一定是斜中寓直,曲膝,上身应该向前稍微倾斜。斜中寓直,才是太极之理。

其四:

我的体悟,缠丝法是太极拳曲中求直的练法,背丝扣是太极拳曲中求直的打法。

当然,缠丝法虽是练法,也可以作为打法。极小之圈出阴劲,是点打法;大圈出阳劲,是体打法。点打伤人,体打推人。

体悟之十三:怎么避免“力由脊发,步随身换”的误区?太极拳十三势之“五步”非步法,真正的太极步是这样练习的。

我的体悟,与拳友分享。

之一。

力由脊发,不是用脊椎发力。

有许多太极拳者,特别是陈氏太极拳,喜欢用腰发力,更确切地说,是用命门处发力。我认为,这种练法是有所偏颇的。

为什么命门处发力错误?

若此处发力,则为紧为阴,整条脊椎即被截断,何谈脊弓?这样的弓一拉即断。

力由脊发,确切地说,是力由脊传。

以前聊过,双胯和双肩松开之后,龙虎劲的生理骨架即形成,此时脊椎成为内家拳所说的“龙脊”,上下相随的整劲、浑圆劲便出来了。否则,上身发上身的劲,下身发下身的劲,都是“半截子”太极拳。


【资料图】

之二。

步随身换,讲的是太极拳“五步八法”中的“五步”,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

“五步”,我认为并不是太极步法,而是五种身法,即步随身换。

太极拳有专门的太极步。陈晓东先生所著《拳略》言:“太极步,进退圈缠,如环无端;左右扼傍,肩背相依;若能明此,不但弱可敌强,并且进退得宜,刚柔相济,审机就势,莫过于此。”

此太极步,显然与太极拳十三势之“五步”不同。目前,自己正在体悟,等有突破,再分享。

体悟之十四:怎么理解“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此论与孙存周先生所言的“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同理。

我的体悟,和拳友分享一下。

之一。

怎么认识“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学习太极拳,须建立太极思维。何谓太极思维?其中关键之一,即是老子所言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由于后天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已成为习惯。这种习惯,是太极拳者必须克服的行拳障碍之一。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即是太极思维的矛盾和统一。和我以前聊的“化即是打,打即是化”,都是一个道理。

“矛盾老人”王芗斋先生的拳论阐释此种观点颇深,尤其是《断手述要》一文。之前文章写过一些体悟,不再赘述。

之二。

怎么练习“收即是放,放即是手”?

懂得缠丝法、懂得双螺旋拳架的拳友,自然知道练法。

人体分阴阳,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上肢为阳,下肢为阴。其中的关系是,阳为顺缠,则阴为逆缠;阳为逆缠,则阴为顺缠。中间有一处,即阴阳互为转换的关节,至为重要。这一处,即来氏太极图中间的圆点。

之三。

怎么把“收即是放、放即是收”用到行拳之中?

我举个例子。

孙存周先生在论及内劲时说:重心完全放在一脚上,左右旋转,起落钻翻,如龙卷风,如水之漩涡,气沉入脚之涌泉。以重心在左脚为例,身体向下向左钻下,乃接地之力,身体向右向上,乃吞天之气,此时全身力量只放在一只脚底涌泉,故其酸楚无比,很吃功夫。由于全身松透至极,故打人发人,如水如风,无形无象,无有招式,对手在毫无感觉不见招式下,如被风刮起,被水冲走。

对于此段拳论,我的体悟是:

左转接地之力时,为呼气,左腿作为重心腿会感到一股气力从地下沿着左腿螺旋上升入空。

右转吞天之气时,为吸气,左腿作为重心腿会感到一股气力从头顶上方沿着左腿入地。

关键词: 来氏太极图 来氏太极图的秘密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