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博客 > 正文
每日观点:少数民族有哪些?少数民族的资料30字简单介绍
2022-06-23 13:36:35 来源:环球信息网 编辑:

少数民族资料(少数民族的资料30字)

东胡,东北上古时期的原始氏族部落,古老的游牧民族,现在很多的历史书上记载是,东胡出现于商王朝时期至西汉,东胡存在大约1300年。东胡的历史远远不是从商王朝开始的,早在夏王朝时期甚至是炎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在东北这块富饶美丽的黑土地上,远不止东胡的几支原始氏族,包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里生息和繁衍,发展与壮大。那么,东胡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得很明确:“东胡在大泽东”,东胡在因为其栖息地在大泽之东而得名,并非是之前我们历史书上所说的在匈奴以东,也许匈奴就居住在大泽之中也不无可能,这应该是关于东胡这个古老的原始部落最早记载。

大泽应该是一片大沼泽,这在人类未开发之前,在东北大地上的辽河平原及松嫩平原到处都是,现在具体位置暂时不可考证,但最初的东胡活动范围大概是今天的辽宁铁岭及吉林西南部一带,这里紧靠的就是今天的辽河平原。

在其后的《逸周书·王会篇》中,也提到“东胡黄罴(pí),山戎戎菽(shū)”,黄罴就是棕熊,说明东胡是彪悍的狩猎氏族部落,戎菽为大豆,看来山戎此时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东胡人非常崇尚自然,他们崇拜日月、星辰、水、火等自然万物,还以熊虎、鹿、狼等动物为图腾,东胡人特别擅长的是制作烤制食品,尤其是烤肉、烤饼等食品,我们现在吃到的烧饼就是由东胡人烤制的胡饼演变发展而来的。

东胡作为游牧氏族部落过着狩猎、放牧的生活,使得东胡人民风剽悍、崇尚武力,他们通过战争掠抢财富和奴隶,商、周时期几次的大迁徙,使得政治中心由东北转移到了中原地带,造成了文化断层,所以当时的东胡相比此时的中原文明的发展迟缓了些。不过,在商、周迁徙后,尤其是东周,东胡人凭借着强悍的战斗力,不断地征服和兼并周边的各个氏族部落,填补了商、周迁徙后留下的空间,东胡的势力复盛,发展成为了兼有游牧与农耕的强大的部落联盟,其活跃在东北及蒙古高原大部分地区。

在战国前期,东胡人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东胡人铸造的铜剑、铜镞、铜刀、铜戈、铜盔,不但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而且非常锋利实用,特别是铜制双侧曲刃青铜短剑和长剑,堪称当时的战争利器,尤其是东胡人制作的牛角弓,这种弓是由硕大的牛角和牛筋、鹿筋制造的,既短小又强硬有力杀伤力极强,配以用雕翎、红柳杆、青铜箭头制成的羽箭,轻便灵活非常适用这种角弓羽箭直到唐、宋时期都是较为先进的武器,骑着高头大马手挥长剑腰悬牛角制成的短弓,经常袭击燕、赵、齐等国向中原各诸侯国展示了他们的骑兵和骑兵战术,强悍的兵种和有效的战术,在与中原各诸侯国作战中吃尽了苦头,使得各国被迫学习、推广灵活的马战,放弃笨拙的车战,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赵国赵武灵王时期推行的“胡服骑射”。

东胡人在强盛之时,有控弦之士(弓箭手)余万人,对当时的燕国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为了延缓东胡南进的步伐,燕国不得不把著名的贤将秦开,派到东胡充当人质。东胡人对此也就放松了警惕,而秦开在掌握了东胡各方面的虚实情况之后,逃归燕国。他“妇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但即便是如此,燕国还是不放心,不得不“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东胡暂时却退千余里,回到了大兴安岭南部的山林之中。

秦汉之交,东胡势力又开始强盛起来,一再向外扩张,并迫使匈奴屈服于他,《史记·匈奴列传》曾记载了如下的故事:东胡“王”听说匈奴冒顿单于杀父自立,乃乘机要挟,向他索取其父头曼时的千里马,匈奴群臣主张不给,冒顿说与人家为邻,怎能在乎一匹宝马,“东胡以为冒顿畏之”,又遣使向冒顿索取他的爱妻阔氏。匈奴群臣听了都非常生气,纷纷主张进攻东胡,而冒顿仍以同样理由把爱妻阏氏送给了邻人。“东胡王愈益骄”,又向冒整索取双方之间千里之地。匈奴群臣认为,反正那是无人居住的“弃地”,给东胡算了。

不料,这回冒顿却大怒道:“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与之?诸言予者,皆斩之。”于是,冒顿率军“东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及冒顿以兵至,大破灭东胡王,虏其民众、畜产。”在被冒顿单于打败前的东胡人不仅很强大,其还拥有了大量的“民人及畜产”,东胡因过于骄傲,被匈奴人打得措手不及,导致部族星散,联盟解体,东胡王国灭亡,彻底退出了争雄草原的舞台,东胡这个名字渐渐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其部遗民的一部分折回了大兴安岭林区,又演变成新的游牧民族,形成了后来的乌桓、鲜卑部落,《史记》作注称:“东胡,乌丸之先,后为鲜卑,在匈奴东,故曰东胡”。

关键词: 少数民族资料 少数民族的资料30字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