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博客 > 正文
当前速读:人生自古伤离别是什么意思?人生自古伤离别下一句是什么?
2022-07-05 15:52:59 来源:环球信息网 编辑:

人生自古伤离别(人生自古伤离别下一句)


(资料图)

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是宋词中抒写离情与别绪的名篇,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因为传统文化的浸润,我们重视感情 、珍惜友谊,看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当与朋友分别或者为亲友送行时,人们往往写下一些诗词,以文字的形式表达送别者的心声,这是含蓄而又委婉地表达离别情感的形式,送别诗词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用来表现离情别绪一类的诗歌,往往统称之为送别诗。一提到送别诗,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那些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作品。

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时写下的千古名篇,朗朗上口的旋律能瞬间将人的思绪带到帆影在长江江面上逐渐模糊,消失在视线之外,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的写意画面。

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场春雨之后,在柳色青青的渭城,王维送别好友元二。这深婉感人的送别场景,这一刹那的送别画面,成为传诵千年,经久不衰的记忆。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时,写下的一首诗,同样也是送别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就是《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l题中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镇江,晋代时属江南道润州,东晋王恭在润州担任刺史时,将西北城楼改建为芙蓉楼。唐代时,芙蓉楼依然存在,王昌龄就是在这里为辛渐送别的,登临芙蓉楼可以俯瞰长江。

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任职。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辛渐打算由润州渡江,再到扬州经由京杭大运河北上洛阳。王昌龄将好友一直从江宁送到润州,然后两人分别。分别时,王昌龄写下了送别好友的诗篇。

其实王昌龄送别好友时,一共写了两首诗,第一首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写下的。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开篇句“寒雨连江夜入吴”,迷濛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面和天空,透出丝丝的寒意的一色的烟雨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这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也笼罩在两个即将分别的好友心中。

“连”字写出雨势之大,这是一幅水天相连的浩渺迷茫的长江夜雨图,展现的是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寒雨连江”四个字渲染出一种离别时特有的情调和气氛: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夜入吴”,三个字也很有意境,有的人认为将连夜入吴者是诗人或者辛渐,这就有点牵强附会了,或者说没有把握住诗歌的意境。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原来诗人说的恰恰是这连江的寒雨。诗人的意思是说,连江的寒雨昨夜就在吴楚大地上落下了雨幕。

诗人所在的润州在本就属于吴楚大地,他的朋友辛渐也是在“寒雨连江”前就到达了吴地的。王昌龄在第一首《芙蓉楼送辛渐》中写道:“丹阳城南秋海深,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如果将两首诗做一个前后对比的话,就会发现,两首诗中所写的不是同一时间,或许是辛渐早几天就到了江宁,他在江宁看望了王昌龄之后,两人一同又去了润州,在润州休整几天之后再出发去洛阳。

这样,在“寒雨连江”之前,王昌龄和辛渐两人都在润州芙蓉楼上,他们依依话别的同时,一夜寒雨洒在了吴楚大地上。

可想而知,他们二人在即将分别的当夜,难免有叙不完的别情,表不尽的离意,自然一时难以入眠。正因为因此,这连江寒雨,才被诗人听得一清二楚,这是极富诗情与诗韵的。

这淅淅沥沥的秋夜寒雨之声,和好友之间绵绵细语、依依惜别的深情融合在一起。窗外天连水、水连天的寒雨,丝丝连绵不断,正与诗人由于多次贬谪而郁积的、剪不断的缕缕愁绪相印。

满天阴云迷雾,又在说明人世苍茫、谪居生活何处是尽头,这些都寓含在字里行间。诗人虽然没有明写离别的愁绪,但愁绪不言自明。

诗人不仅写到了“雨”,而且是“寒雨”,这就更加衬托出当时悲凉凄清的情景。在我们的传统诗词文化中,雨总是与凄清有着某种关联,雨声总会唤起人的心事,愁烦的心绪与雨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唐代诗人刘长卿《别严士元》诗中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南宋词人吴文英《踏莎行》词中的“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愁”;周紫芝《鹤鸽天》词中的“桐梧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蒋捷《虞美人》词中的“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而王昌龄却并没有采用写实的手法,表明他是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的,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江天的烟雨。

这是因为雨不仅能给送别带来一种凄清之感,而且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雨,就好像是朋友之间离别时说不尽的千言万语一样,离情与别绪在此时也被自然而然地渲染了出来。

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一句扣住题旨,写得很平稳,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以及送别的情景。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独寂寥之情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不止是烟雨迷蒙中若隐若现的远山,还有眼前的浩浩荡荡奔流的江水,这样的情景是最容易引起人们别情似水的联想的。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上,诗人笔锋一转,将笔墨倾泻在对楚山的点染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的话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在前两句中,还有一个以地理名词互文的有趣现象,就是“吴、楚”两个字。吴和楚本是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的名称,境域相接,所辖地域也就是长江以南地区,王昌龄诗中的吴楚泛指镇江一带。

诗句中的互文现象,在诗歌中是很常见的,如王安石《元日》一诗中的“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和“旧符”我们熟知的诗句互文。

“玉壶冰”,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有着美好寓意的比喻。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说:“心若怀冰”,是以冰来比喻心的纯洁;南朝诗人鲍照在《白头吟》中写道:“直如朱差绳,清如玉壶冰”,是用玉壶冰比喻操守的清白。

唐代著名宰相姚崇还专门写过一篇《冰壶诫》,其中有“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姚崇把冰壶比作为官廉洁。

自姚崇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王昌龄这里进一步化用为“冰心玉壶”,显得更加洒脱、形象、贴切。用玉做的壶是晶莹明亮的,而且诗人又把自己的赤子之心比作透明皎净,清凉润洁的冰。把冰一样的心贮放在玉做成的壶中,就更加晶莹澄澈,纤尘不染了,这其实也是诗人表里如一,品性高洁的象征。

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一封报平安的家书,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这是意味深长的。

据史料记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龙标。可见当时的环境对王昌龄确实不太友好,王昌龄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李白听闻好友被贬谪,还曾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以示对好友的宽慰。诗中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可不是简单的内心表白,而是掷地有声的对自身名誉的维护。

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表达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话别的赠言,也是临别的心声,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是对那些持有强烈诋毁自己的人的有力回应。

从诗意来看,这两句好像与离别没有太大的关联,其实,它正反映了诗人与辛渐之间坚固的友情。诗人将自己的肺腑之言毫无保留地告诉辛渐,并通过他传给远地亲友。

由此可见诗人把辛渐当成是真正的知己来看的。这样写,不仅没有脱离离别,而且还将他与辛渐的友情升华了。

全诗仅仅二十八字,内涵却十分丰富,既写出了王昌龄与辛渐分别时的难舍难分,也写出了诗人自己坚强、高洁的性格。

写离别而不直接写别情,寓情于景,别情自见;送友人而不着重写友人,只说自己的处世为人,表明自己的生活誓言,用以自励,也是互勉,这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诗歌表现手法。

王昌龄因其出色的诗歌创作技艺,被人们送上“七绝圣手”的称号,从这首诗中也是有所体现的。

这诗以叙事为主,事中有景,景中有情,写景与叙事、抒情融合为一。诗中那苍茫的烟雨中的江面与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置于冰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联想到诗人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浑然天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读来余韵无穷。

关键词: 人生自古伤离别 人生自古伤离别下一句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