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博客 > 正文
每日聚焦:韩国美白丸有什么功效?韩国处方美白丸的作用是什么?
2022-08-29 08:51:05 来源:环球周刊网 编辑:

提起韩国美白丸(韩国处方美白丸)大家在熟悉不过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那你知道韩国美白丸(韩国处方美白丸)吗?快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相关资料图)

韩国美白丸(韩国处方美白丸)

“一白遮三丑”。

拥有白皙、细腻的皮肤

是许多爱美女士的梦想。

美白丸作为一种新型产物,

宣称具有美白皮肤的功效,

令不少消费者心动,

加上明星带货、博主推荐,

更是俘获一批爱美人士为之种草。

在小红书搜索“美白丸”,出现4万+篇笔记。

但是这种通过口服的网红美白产品安全吗?

之前自媒体称三款网红美白丸,

检测出含有致癌雌激素。

当时“美白丸致癌”话题冲上热搜话题榜。

到底口服美白丸是否安全?

南都鉴定评测实验室

委托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对市面上热销的5款美白丸产品进行安全性检测。

点击看视频↓↓

鉴定由头

自媒体称三款美白丸

检出致癌雌激素成分

2018年9月26日,自媒体公号“放心选”推出一篇题为《网红美白丸含致癌雌激素?揭开POLA、FANCL的“美丽”陷阱》的文章,让美白丸这种网红产品的质量安全引发舆论关注。文章称送检的POLA、FANCL、Unichi三款网红美白丸,均检出己烯雌酚(一类致癌物)、雌二醇。

随后,POLA、FANCL、Unichi均回应称,自己的美白丸并不包含报道中所称的致癌成分,并将依法维权。11月26日,“放心选”再次发表《美白丸复测结果》,显示POLA、FANCL两款产品复测合格。

不少消费者担心

美白丸产品的安全性

电商平台销售页面显示,美白丸的常用成分包括维C、维E、维B及半胱氨酸等,主要通过减少肌肤内部自由基的产生及调节细胞底层的黑色素,从而达到改善肤色、淡化色斑的目的。美白丸到底能不能吃?效果如何?南都记者走访发现,美白丸争议性不小。不少消费者对美白丸的安全性、美白效果都持半信半疑的态度。

不少爱美人士为了美白会选择尝试美白丸,但对其安全性持怀疑态度。

小何是在校女大学生,虽然平时很注重皮肤保养,但天生黄黑皮的她还是不满意。秉承着“会白三分美”的理念,她尝试了各种办法试图让自己变白。“我曾在博主的推荐下吃过两个星期的美白丸,遗憾的是,期间并没有明显的效果。虽然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但看到新闻后,因为担心会影响身体健康,便停止服用并将剩余美白丸二手转出了”。舞蹈系在校大学生薛小姐,在朋友推荐下吃了一段时间美白丸。“身边同学都说我肤色提亮不少,白里透光”,但薛小姐也担心,美白丸作为口服产品,“安全性如何,到底能不能吃?”

己烯雌酚与雌二醇

五款美白丸样品均未检出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陈万青在腾讯“较真”栏目发表的文章《美白丸含有I类致癌物尚无定论,还是先了解下己烯雌酚》,有研究表明,己烯雌酚(DES)与卵泡素同时使用可嫩化皮肤,因此其被广泛用于化妆品。据陈万青查证,2012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己烯雌酚列为I类致癌物,表示其与癌症相关联的证据强度较大,而非单纯等同于己烯雌酚导致癌症发生的风险很高。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皮肤科主任吴良才介绍,雌二醇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酪氨酸酶的形成,酪氨酸酶是形成黑色素的关键,而且它很容易被外界影响,所以抑制酪氨酸酶,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黑色素的生成。“但雌二醇是一种女性激素,长期使用会影响内分泌。”吴良才表示,雌二醇的摄入量有严格规定,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本次针对五款口服美白丸产品激素项目的检测,参照方法为GB/T 21981-2008。SGS中国农产与食品实验室的技术经理杨潞芳博士介绍,目前没有直接针对这类产品的激素检测方法,本次检测参照了动物源食品中激素多残留检测方法。本次检测结果显示,五款口服美白丸产品,均未检出己烯雌酚与雌二醇两种物质。

美白丸呈药片状,多为进口产品。

参照保健食品检测方法

五款样品未检出氨甲环酸

杨潞芳博士介绍,氨甲环酸作为止血药,已被收录在中国药典2015版。而根据网红医生、知名自媒体人“烧伤超人阿宝”2018年在《健康界》发表的文章《科普不要人为的制造恐慌:谈谈氨甲环酸》介绍,随着氨甲环酸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发现它还有一个有趣的「副作用」,那就是美白祛斑。氨甲环酸美白效果明显,其祛除黑斑的功效比维生素c高约50倍,是果酸的近10倍 。所以氨甲环酸除被广泛用于治疗黄褐斑,也被添加到各种化妆品中用于美白。

那么,五款号称可以美白的口服美白丸产品,是否可能添加这种可以用于祛除黑斑的药物?本次针对氨甲环酸项目的检测,方法参考BJS201710《保健食品中75种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五款美白丸样品均未检出氨甲环酸。

关注度较高的重金属汞与砷

部分产品检出但均符合标准

美白丸作为口服的产品,声称具备美白效果。是否该类产品,也可能存在重金属超标?本次对美白丸产品的重金属检测,主要包括砷、铅、汞、镉、铬五类重金属。这些都是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可以通过土壤或水体进入食物链。如果长期摄入的话,在人体器官中累积,可能引起慢性重金属中毒。本次涉及重金属项目的检测,选择了消费者关注度较高的砷与汞。

4款美白丸检出总砷,但都符合GB16740-2014保健食品的限值要求。

本次针对重金属项目的检测,参考标准GB5009系列的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显示,5款产品均未检出总汞,4款产品检出总砷。由于这类产品在中国没有直接对应的产品标准,如果参照GB16740-2014保健食品的限值要求,5款产品的砷、汞的结果,都符合保健食品中限值的要求。另外即使参照《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要求,砷、汞的检出值也是符合要求的。

鉴定者说

为何参照食品标准检测

而不是化妆品检测标准

杨潞芳博士介绍,由于此类产品在国内没有直接对应的产品标准,此次检测只能参考美白丸样品包装标签上的食用说明,参考中国食品及保健食品的相关测试方法来进行测试。

为什么不参照化妆品的检测标准?对此,广州某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有多年化妆品检测经验的专家介绍,美白丸作为近几年兴起的新鲜事物,目前在国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产品分类与质量测试执行标准。因美白丸具有美白功效,很多人误以为是化妆品。但该专家介绍,依据我国《化妆品卫生规范》明确的化妆品定义,化妆品作用方式为涂抹、喷洒或其他类似方法,作用部位为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美白丸作用方式为口服,作用部位突破了人体表面,已经超出了化妆品范畴。该专家认为,这种美白丸产品应该属于美容保健品。

此次送检的五款市面上热销的美白丸样品。

鉴定补充

美白丸产品在日澳

主要以药品形式接受监管

本次检测的5款美白丸产品,4款来自日本,一款来自澳大利亚。有关美白丸产品,在国外又是如何监管的?南都记者了解,在日本,美白丸产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药品分类中非处方药的第三类医药,另一部分属于补充剂。在流程上,日本主要经由两个机构进行监管:PMDA和厚生劳动省。PMDA会就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检测,厚生劳动省在审核批准药品的同时也会考虑药品食品卫生审议会的相关建议。

在澳大利亚,美白丸产品属于保健品,由澳大利亚TGA治疗用品管理局以药品的形式进行监管。所有的治疗产品(包括药物、医疗器械、基因科技和血液制品),在澳大利亚上市之前,都必须经过该机构的检测。在TGA机构的官网上,我们可以输入产品的相应编号进行查询,了解相关产品的公司名称和有效成分等信息。

多数美白丸通过抑制酪氨酸酶

来减少黑色素的生成

要美白,抑制黑色素的生成是关键。“酪氨酸酶是形成黑色素的关键,且容易被外界影响,市面上的美白丸大多由此下手,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来减少黑色素的生成”,吴良才介绍,也可以通过加速黑色素代谢来达到美白效果。维生素C可以使氧化型黑色素,变成无色的还原型黑色素。

吴良才介绍,很多美白丸都含有L-半胱氨酸,L-半胱氨酸是合成谷胱甘肽的必要成分之一,摄入一定量的L-半胱氨酸会变相提高谷胱甘肽的含量。谷胱甘肽可以帮助维生素C加速黑色素代谢,但唯一的弊端是,只要人体觉得L-半胱氨酸这种成分含量足够了,就会自动停止摄取。“因为日晒变黑,或者有病理性色斑、黄褐斑、色素沉着,吃美白丸有用;但如果是先天肤色黑,后天想变白就比较困难。”吴良才表示。此外,他提醒,美白丸的成分之一传明酸虽有美白功效,但有一定刺激性,会破坏细胞膜,使得皮肤敏感脆弱。另外,也有从事美白丸产品研究的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选择购买的时候需要看清成分,如果想避开L半胱氨酸,可以选择植物配方的产品。

关键词: 韩国美白丸 韩国处方美白丸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