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博客 > 正文
全球热门:锻造“博士后力量” 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2-10-28 10:11:03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

随着国际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高层次创新人才成为推动各国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博士后作为高校青年科研队伍中活跃的生力军,对加快建设一流学科、构建一流师资队伍发挥着关键作用。


(资料图)

近年来,针对高校博士后队伍建设和发展,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出台,管理制度日渐规范细化。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已在所有“双一流”学校以及国家重点科研院所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352个,出站人员中很多成为高校科研院所补充师资和科研人员的重要来源、国家重点科研平台和重大科技项目团队中科研创新的主力军。

当前,高校博士后群体有哪些成长发展的期待?如何进一步创新机制、强化保障,让他们迸发出更大活力,为服务高质量发展锻造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人才后备军?

蓄积动能:“从学生到学者的加油站”

深秋的兰州,天刚蒙蒙亮,马鸿云的闹钟便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简单洗漱后,骑上心爱的小电动车,朝着实验室奔去。一日之计在于晨,他要抓紧时间完成今天的科研计划。

2021年博士毕业后,马鸿云来到兰州大学,成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名萃英博士后。舒适的博士后公寓,不错的薪酬待遇,在站期间即可申请获得职称任职资格……宽松的科研环境让他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短短一年时间,原本研究方向是电化学储能材料和器件的他,结合合作导师研究领域开辟了“面向人工智能的电容式离子二极管的设计与开发”这一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已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段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我的科研视野,让我从文献调研、课题选定、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成果总结等各个科研环节受到了更加全面完整的训练,为以后独立指导研究生打下了坚实基础。”马鸿运说,博士后经历是他“从学生到学者的重要加油站”。

自1985年设立起,博士后制度就被视作高校人事人才体制改革的先行区和试验田。兰州大学人才办副主任李鹏飞介绍,在这块“制度特区”里,博士后研究人员不占用设站单位人事编制,由国家和单位提供一定的生活、科研费用,还有着工资待遇、住房条件、职称评定、家属随迁等方面的政策倾斜。

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解决了后顾之忧,也极大地鼓舞了博士后们攻克技术难关,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

“我校博士后队伍是完成高水平科研工作的生力军,也是促进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校博士后在站期间人均承担科研项目2~3项,70%以上是作为负责人或主要承担者承担国家或省部级项目,在科研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成长期待:多重因素影响博士后成果产出

一次被学界“大咖”手把手指导改“本子”的经历,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杨珊珊难忘不已。

今年春节,杨姗姗准备申请中国博士后基金第71批面上资助,却苦于没有申请经验。在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的联系下,多位校内外顶尖导师组成专家团,手把手指导她确定课题名称、修改申报书。最终,以“寡营养海域聚球藻好氧产甲烷及其机制的研究”为研究课题,她不仅成功获得了一等资助,还入选了2022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当前,高校博士后群体有哪些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相关研究表明,博士后在站管理条例的清晰程度、合作导师指导、学术交流机会、出站考核和留任难度等均能正向影响博士后的科研创新思维培养和成果产出。

“博士后群体处在一个相对特别的时间点,工作还没有定数,却大都到了组建家庭的阶段。相比青涩的硕博研究生和已入职的青年教师,焦虑感会更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博士后魏巍认为,进一步优化博士后成长环境,应聚焦如何降低这种焦虑感:“比如平台经费的支持、考核指标的多元、生活上尽可能的关怀等。”

“现在很多资金支持都是竞争性的,总会有博士后拿不到资助。建议增加非竞争性的项目资金支持,让没拿到资助的博士后有更充足的经费支撑可以去参加前沿学术会议、开展野外考察等。”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博士后韩美琴说。

马鸿云则关注未来的职业发展:“期待能提供更加良好的职业发展保障,例如设立在站期间职称认定的优惠政策,打通博士后出站留校任教的绿色通道,从而打消博士后的就业焦虑,切实调动博士后在站期间的工作积极性。”

创新机制:让博士后群体迸发更大活力

如何回应期待、创新机制、强化保障,让博士后群体迸发出更大活力?

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处处长、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赵震认为,在结合博士后特点为其量身打造支持方案时,三方面工作尤为重要:“在科研能力方面,博士后要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仍需要在科研团队中接受进一步的培养训练。在发展诉求方面,博士后群体有更明确的学术志向,希望出站后在高校科研院所从事学术工作或在重点行业关键领域从事高技术研发工作,要进一步科学定位,在高校师资科研体系中为其找准位置,做好与其他队伍的有机衔接。在成长特点方面,博士后是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机制,要综合科研平台、考核评价、管理服务、科研基金、人才计划、薪酬体系等因素,为博士后提供全方位和更为平衡的科研和发展支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认为,在做好上述培养保障工作的同时,“选好苗”和“拓宽路”的工作至关重要:“要把好入口关,从源头上选拔出真正热爱学术研究,并有能力和志业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才;要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引导更多博士后走到企业创新一线发挥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奇则指出,还要不断完善博士后相关制度的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学术活动中的权责关系:“比如如何在制度上规范博士后与合作导师权责?对于师资博士后,如何设定出站、入职标准和流程?这些都是亟待制度建设的内容。”

记者调研发现,围绕上述思考,已经有不少高校进行了有益探索。

李鹏飞介绍,近年来,兰州大学不断强化学院、流动站、合作导师在博士后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对博士后实行分类评价,尊重学科特点,由相应学院制定不同的博士后学术准入条件、出站条件,经学校审核后实施;同时严把博士后入口关,明确培养方案和路径,强化中期和聘期考核。”

聚焦职业发展保障,清华大学正在推进“未来教师计划”,着力从博士后中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一流学术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未来教师后备人才队伍:入选者由高水平专家担任合作导师,进行全方位指导;深度参与前沿课题及国家重大项目研究;加强教育教学实践和培训,教学经历及考核结果将作为留校任教必要条件,并为博士后申请其他高校教职提供帮助。

“除了鼓励和督促博士后人员加强与合作导师的紧密联系,组织专家指导团一对一助力博士后制定研究方向和路线,为在站人员制定个性化的帮扶举措外,学校还修订《特任岗位管理办法》,加大力度选拔优秀博士后人员,聘任至特任教授、特任副教授岗位,补充到学校人才队伍,为博士后人员打造了成才‘快车道’。”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相关负责人介绍。

关键词: 兰州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