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眼中的人世间】ICU病房护士:我只看到了他空洞的眼神,却永远体会不到他的痛苦|每日聚焦
2023-05-08 15:33:03 来源:黑龙江网 编辑:

开篇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平凡如你我,都在人生各自的道场上,与这个世界对话,与他人共情。有的迎接新生,有的面对死亡,有的见证幸福,有的目睹离别。无论是谁,我们都在用自己的体验共同勾画出一幅错落有致的人生图景。

即日起,黑龙江网推出《平凡人眼中的人世间》系列报道,带您走进不同职业身份眼中的不一样的世间百态。

当你的父母患重病住进了重症医学科病房(ICU),你会坚持让医生抢救到最后一秒吗?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都是个具有争议也很沉重的话题。

明知患者生存的希望渺茫,坚持抢救患者会承受巨大的痛苦,作为家属非常心疼,并且会产生高昂的费用。但是,哪个儿女希望用下半生来“遗憾”?说出那句“放弃”又需要有多少勇气?

对于王宇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则是肯定的。“医疗救治带来的是一份希望,给患者,也给家属。”而得到这样的答案,是王宇轮值到了ICU病房后逐渐体会到的。

网络配图 来源:稿定设计

“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心电图最后的直线上”

王宇是一名有着十年工作经验的护士,毕业后就来到一家三甲医院就职。这些年,王宇分别在内分泌科、神经内科、心内科任职,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着纯熟的职业技能。而当年初出茅庐的王宇,也曾因为值夜班而胆战心惊。

那天,她第一次被安排值夜班。“我害怕”王宇有点尴尬地笑了。“我们科室夜班只留一名护士,我担心遇到应急事件我没有能力处置。当然,我还怕黑。”

那个即便亮着一盏灯也让人恐惧的走廊,犹如深渊,被王宇定义为陌生、黑暗和未知。

即便心里害怕,但这是王宇的工作,她还是硬着头皮挺了下去。本以为这一夜“相安无事”,可最担心的事还是在快要下夜班的时候发生了。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刻。”王宇说,她站在楼梯口俯视,四名医护的身影逐渐在她瞳孔中放大,“他们抬着担架,把发生猝死的患者送了进来。”

网络配图 来源:稿定设计

即便被医护的身体挡住了大半,王宇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患者是自己科室的李大爷,今年有80多岁,患有心衰、肾衰。“他在早上办理了转院,原本打算到其他医院再检查检查,但是还没有离开医院,就发生了意外。”王宇叹息道。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和时间赛跑。”

因为发生猝死,患者的血管已经不清晰,静脉注射时容易发生皮下渗液,难度极大。王宇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流下,又从脖子渗进了护士服中。“当时我居然没有了害怕的感觉,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扎成功。”

做好心理建设后,一针下去,真的成功了,她松了口气。

除颤——心肺复苏——除颤——心肺复苏。

值班医生对患者进行抢救,一刻也不敢停顿。

一小时后,李大爷还是没有生还迹象,医生回头询问家属是否放弃抢救。李大爷的儿子和女儿短暂沉默后,看了一眼对方。最后,李大爷的女儿开口:“我们放弃了,我们不救了。”此时的王宇觉得,那声音,仿佛被笼罩在了厚重的迷雾里,只能隐约听清。

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心电图最后的直线上。

王宇抬头特地观察了下李大爷的女儿,从她的嘴角竟然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这让王宇感到一丝惊讶。

“也许是替父亲感到释怀,也许是欣慰于父亲终于解脱了痛苦。反正她微笑了下,垂下了眼眸。”

“我只看到了他空洞的眼神,却永远体会不到他的痛苦”

在那场抢救中,王宇觉得自己的职业技能得到了验证,更加自信,只是仍然没能挽回患者的生命,令人遗憾。

去年年底,按照工作部署,她轮值到ICU病房。即便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王宇还是有些担心了。“ICU病房不同于普通病房,我们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更多仪器的使用。”

王宇在去之前,看了很多重症医学科的书籍,但任何书本知识都无法替代她所看到的一切。

张大爷初入ICU病房时,意识还是清醒的。儿子在探视时趴在父亲耳边说:“爸,别担心,出来就好了。”说着,他像抚摸孩子一样,摸摸张大爷的额头,理了理他的银发。张大爷隔着透明的呼吸机面罩,欲张口回应,面罩中呼出了一层薄薄的水汽。

网络配图 来源:稿定设计

一个月左右,张大爷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王宇认为,再过不久,他就能转入普通病房了。当所有人都为之欢喜时,有一天凌晨,他的病情突然加重,危及生命。

“三天内,他经历了两次透析,从面罩式呼吸机换成了气管插管呼吸机。”王宇说,“透析很痛苦,但我们体会不到,只能看到他的眼神逐渐变得空洞,好像不想再挣扎了。”

儿子再次走到张大爷病床前:“爸,你再坚持下,再坚持下……”这次,张大爷纹丝未动,甚至没有睁开眼睛看一眼儿子。

第二天早上,王宇照常接早班,听说头天晚上张大爷已经离开了。而王宇,没有去特意看下自己负责的患者,也没有再见到他的儿女。

“他平静地离开,就像从未来过一样。”

“住进ICU病房的患者,我只希望他坚持下去”

“不是冷漠,只是接纳了。”王宇解释道她没有回望自己的患者的原因。常人眼中的医务工作者“见惯”了生死,其实只是平静地选择了接纳,接纳了生老病死,接纳了生命从眼前流逝的感觉。

好在,也有一些“挽留”让她欣慰。

金大爷住进ICU病房时患有重症肺炎,一个月的救治依然不见好转。由于24小时佩戴呼吸机,老人的鼻梁被呼吸机压出了压疮,皮肤在呼吸机下损伤、溃烂,露出了鼻骨,惊悚得让王宇倒吸一口凉气。

“我们会继续坚持下去,请帮帮我爸爸。”老人的女儿每次见到主治医师都会这样恳求,然后双手合十,仿佛在为父亲祈祷,“不管怎样,只要我爸能活下去就行。”

网络配图 来源:稿定设计

枯萎的花经历爱的浇灌会重新绽放。

王宇再次看到金大爷的时候,是在普通病房里,他已经能靠在床边和女儿聊天,鼻梁上的压疮已经愈合了大半,只不过那深色的痕迹时刻提醒王宇,老人经历了人生最大的难关。

看着金大爷出院,王宇感叹,“每一位住进ICU病房的患者,我只希望他们坚持下去。 ”

介入性医疗器械让患者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但子女的信念支撑了患者求生的欲望。坚持到最后一秒,是子女的选择。给自己一个机会,也给父母一个机会。

王宇说,父母和子女之间,有一种羁绊。当父母真正离开子女时,羁绊也像断了线的风筝,瞬间弹开,一端没了着落,一端消失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中。

人的一生很短暂,短暂到相处的时间远远不够却要承受着离别;人的一生也很漫长,漫长到面罩下的一呼一吸像走过一个世纪。

“好好爱他们,也好好爱自己。”王宇说。(记者 王可欣)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并保留"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