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消息!每一种结果都并不太坏——《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新书发布会活动圆满结束
2023-05-09 09:38:14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编辑:

邱志杰,对国内大众读者来说或许不是个熟悉的名字,但其实可以这样介绍:

他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知名艺术家、策展人、写作者,以及两位女孩的父亲。他的创作领域涉及书法、水墨绘画、摄影等多种形式,其作品被大都会美术馆在内的多家美术馆收藏,在广袤的创作议题背后,他反复强调艺术对于社会的唤醒与启蒙意义,同时他的作品又兼具人文关怀,一再回到“人的立场”。


(资料图片)

邱志杰的新书《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非同往常,是一本写给女儿邱家瓦的人生箴言。书中掺杂许多爸爸牌“碎碎念”:关于时间、生命、未来、成败等诸多方面,语言精妙,充满哲思。感动之余,更令人叹服这样一种不完全局限于父亲与女儿、长辈与晚辈的关系,还有人与人之间对等交谈的坦荡。

《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

邱志杰、邱家瓦/著

千寻Neverend丨晨光出版社

4月27日晚,《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以“每一种结果都并不太坏”为主题,在京举行新书发布会。作者邱志杰、邱家瓦,以及“看理想”播客《豁然开朗》主理人魏舒受邀出席活动,围绕本书的创作初衷、生命教育、亲子教养等话题与现场观众进行分享。

发布会伊始,邱志杰分享了创作《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的缘起。女儿邱家瓦的名字取自成语“弄瓦之喜”,家瓦出生仅几天,就因患病有过命悬一线的惊险时刻,那时起邱志杰便养成了给女儿写信加油的习惯,“就算你变成一个傻姑娘,爸爸也会爱你的。 ”

邱志杰曾参与南京长江大桥干预自杀的工作,在桥上劝解那些企图自杀的人。当初劝解的话,他希望也能说给自己的女儿以及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听,于是创作了三十张以南京长江大桥为主体的水墨画,写了三十封饱含哲理的书信,将三十句盘桓在心底的话告诉女儿,希望她的一生理性、勇敢、从容、坚韧、超然、温柔、有耐心。在女儿有能力回信的年龄,父女二人以通信的方式就这“三十句话”展开对话,共同完成了这本《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

“每一种结果都并不太坏”——《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新书发布会现场

(从左至右)魏舒、邱志杰、邱家瓦

你要相信变化

好消息还在路上

活动现场,邱志杰回忆起自己救人的经历,“轻生者中百分之九十是激情自杀,身体在离开大桥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后悔了。很多人干掉自己的时候太干净利落,其实好消息还在路上,多拖延一下,变化自然而然会发生。即使在最苦难的深渊中,事情已经坏到极点,只要变化还在,就依然还有希望在。所以我总想,人要等待变化,拖延一点好。而且,每一种结果都并不太坏,对吧?”

邱志杰坦言,拖延并非病症,而是一种资本主义罪恶。农耕时代,社会对拖延抱有相对的宽容度,农民可以自主决定哪天除草,渔民根据潮水规律来捕捞。但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发明了时间管理制度,导致人们终日被打卡、绩效管理、八小时工作制所困。在整套制度里,如果不严格按照时间自我管理,就会耽误整个系统的运行。“拖延被描述成病症,目的是唤起人们的自责,把罪恶感内化。有病得治,不能停,于是所有人都在想办法从根上消灭拖延的毛病。但我还是觉得,人拖延一点没什么不好,学会多给自己两分钟,同时相信变化。”

主持人魏舒表示《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中的每封信都耐人寻味,她很好奇作为父亲的邱志杰,对女儿的成长有哪些期待。对此,邱志杰谈道,“人都是得寸进尺的,当你生下一个有先天疾病的孩子,你会觉得身体健康已足够幸福,已是苛求和天赐。人习惯性把已经拥有的东西,当做一个可以遗忘的前提,比如正常的视力,正常的心脏,正常的我们不再拿它当奢侈品。但我还是希望孩子能经常意识到,自己活着这件事不是理所当然,而是你自己下决心要活着,你每天也都有为了活着在努力,创造一些东西去交换,维持温饱,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生活。”

正如邱志杰在《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中所写的,“仅仅是活着的感觉,就足够欣喜”。生命是每个人一生中所有其他价值的基础,孩子只有感知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才有可能感到幸福。生命教育是每个中国孩子都不该错过的一堂课,更是《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这本书的核心所在。

“每一种结果都并不太坏”——《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新书发布会现场

(从左至右)邱志杰、邱家瓦

父女通信

艺术家与年轻人的对话

智能时代,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却选用书信这样一种相对复古的形式。当魏舒老师问到两位作者如何看待书信这一交流媒介时,女儿邱家瓦坦言,她个人并不喜欢用信件或用手机打字的形式来沟通,而是倾向于见面直接讨论,更加准确地表达和捕捉交流双方的想法。但父亲邱志杰提出的却是不同的观点。他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尽可能要求女儿通过书写完整的语句段落来进行表达,目的是抵抗互联网化碎片化的思维,在这样的写作中,逻辑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有趣的是,在现实层面的选择上,父女二人经常出现分歧,然后展开一场理性的观点交锋。《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真实呈现了这种珍贵的代际碰撞视角,也同样记录着两代人不同的人生智慧与价值选择。

《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内页插图

做学习方法的示范者

探索教育的丰沛可能性

在“卷”生“卷”死的东亚,大部分人对教育有一种狭隘的理解,把它定义为知识的灌输,职业技能的培养。活动现场,魏舒老师以此为背景,提到邱志杰的一个有些反传统的观点:他经常选择自己不太会的内容来进行教学,目的是把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展现给学生。

对此,邱志杰解释道,老师这个职业,不可能在学生面前冒充全能,毕竟记忆力有限,学问有限。老师本质上依然是学习者,想把终身学习的精神交给学生,不如坦荡走到他们面前表示,这个东西我也不懂,我们一起来学习。与其做一个学习资源的给出者,不如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示范者。学生跟随老师,掌握了如何学习,这才是受用终身的东西。

活动最后的互动环节,现场观众向嘉宾提出问题“想知道那些决定放弃生命的人,都是因何选择离开?他们是如何定义成败的?”

邱志杰向提问者做出了回答,他说归根结底,是这个社会给失败者留的空间太小了。中国社会曾经很给失败者空间,刘邦跟诸葛亮相较,大多数人都喜欢诸葛亮,大家总会对失败者施以同情,给他们空间。但后来整个社会开始转型,到处弥漫成功学,人人都在追求成功,对失败越来越不宽容,二者之间的平衡稳定器有点被破坏了。

活动结束后,签售环节,读者们纷纷找到两位作者排队签书,场面十分火爆。

据悉,4月22日至5月6日千寻Neverend于PAGEONE(北京坊店)三楼还设有与发布会“每一种结果都并不太坏”同主题新书展览,展览展出艺术家邱志杰为这三十封“信”所创作的部分书法原作。

“每一种结果都并不太坏”——《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新书展

此次活动谈论的新书《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已与2023年4月份上市,书中,邱志杰父女二人以通信的方式展开对话,探讨关于人生、时间、生命、未来、成败等诸多深刻的话题,字里行间饱含父女之情,也不乏代际间的思想碰撞,充满哲思,引人思考,共同书写了一本容纳了爱的箴言的“邱氏家书”。

《给邱家瓦的三十封信》

邱志杰、邱家瓦/著

千寻Neverend丨晨光出版社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并保留"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