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拿天养生,保护阳气要避这几种“坑”
2023-08-01 10:56:58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

大暑节气,高温高湿,属典型的“桑拿天”,避暑纳凉是必要之举。同时,“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中医理念,近年来逐渐为大众接受,“三伏贴”“三伏灸”等保健方式流行起来,不过其中也有不少人热衷于出大汗、大量喝冷饮、久吹冷空调等。长沙市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长沙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湛韬表示,三伏天养生保健重点在于保护阳气。如何避免踩“坑”呢?湛韬为大家答疑解惑。

体形瘦削不能贴“三伏贴”?

阴虚火旺不宜

28岁的张先生是位公司白领,平时伏案工作时间长,又不注意保健,患上了颈椎病。听说很多医院都在开展“冬病夏治及三伏贴”活动,可用于颈椎病治疗,于是他兴冲冲地跑去咨询。

体质辨识时,他体形瘦削,有口干口苦、手脚心易出汗、舌红少苔等症,医生考虑为阴虚体质,不适合做三伏贴,建议改善生活习惯,给予中药内服和针灸治疗。这是为何呢?

“对于冬病夏治的注意事项,目前多数人知之甚少,在选择上存在盲目性。”湛韬解释,三伏贴是春夏养阳的一种简便方法,把三伏贴等同于冬病夏治是不对的。

冬病夏治的适应症,包括慢阻肺、哮喘、过敏性鼻炎、心脑血管病、慢性肠胃炎、颈肩腰腿痛以及痛经、月经不调、阳痿、遗精等。但冬病夏治是中医概念,是温补阳气的手段,应以中医辨证为气虚、阳虚、正气不足而定适应对象。

“对于阴虚火旺、痰热蕴肺、痰淤阻肺的患者就不适宜,对于内有虚火或实热、外感风热的病人,若再加以温阳增火的手段,会消耗阴液,加重病情。”湛韬说,对于滥用温补,医圣张仲景曾有“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的警告。

冬病夏治是有局限性的,尤其是具体到某一个人。即使是对于虚寒性疾病,也勿以为进行了冬病夏治后,冬天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慢性病、复发性疾病的防治,是一个持续的、全面的过程,需要在生活方式、合理用药、及时随诊等多方面干预和调适,这才是科学、理性的态度。

还应注意,冬病夏治是夏日温补阳气的手段,要懂得保护阳气。否则,一边补益,一边又肆意损阳,就如往破桶里装水,最终是一场空。夏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损伤阳气,包括过食生冷食物、久吹冷空调、夜跑时间过长、剧烈运动出汗过多,还有熬夜、洗冷水澡等。

“夏天没有空调不能活”?

当心中阴暑

李先生平时就怕热,他常开玩笑说“夏天没有空调不能活”。上周末,他在家把空调设置到18℃,吃了半个冰西瓜,躺在沙发上就睡着了。当天下午,李先生开始腹泻、发烧、畏寒、头痛,便来到长沙市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门诊就诊,医生告诉他,根据症状属于中医里的“阴暑”,是由过度贪凉导致的。医生给他开了经典中药方“藿香正气散”,服用1剂后,李先生的症状明显好转。

湛韬表示,夏季贪凉过度,容易外感于寒、内伤于湿,导致阴暑病,一般人对这个中医名词可能并不熟悉。实际上,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三伏天里,冷气、冷饮常常伴随左右,阴暑患者比一般中暑患者要多,阴暑其表现与中暑不同,反而类似寒湿感冒。需要提醒的是,大家熟知的中成药藿香正气液,正是用于治疗阴暑的,而不是治疗一般中暑的,如果应用不当,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昏昏沉沉得“懒病”?

中医诊断是湿困

年轻人小曾最近有点“懒”,三伏天以来,他每天昏昏沉沉、无精打采、口干舌燥,食欲也不如之前。平日里生龙活虎的他,近期居然难以胜任日常工作。同事们说他最近变懒了,建议他去医院做检查,之后也没查出什么问题。小曾带着疑惑,来到长沙市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门诊就诊。

医生一番问诊察舌把脉,给他开了个中药方:黄芪18克、升麻3克、陈皮9克、当归9克、黄柏6克、荷叶15克、神曲9克、葛根15克、泽泻9克、太子参12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甘草3克。

3服中药服完,小曾感觉到精力逐渐充沛起来,头不再昏沉,胃口恢复,不像之前那样口干舌燥了。他感叹地说:“没想到中医居然可以治‘懒病’,起效还这么快!”

湛韬解释,炎热的气候使人体出汗增多,气随津脱,容易导致头晕乏力、口干多饮。中医理论认为“湿性重浊黏滞”,三伏天不是火热的太阳,就是一阵大暴雨,潮湿可造成人体困倦沉重、食欲不振。

这种湿热环境引起的症状,中医称为“疰夏病”。中医著作《辨证录》中有记载“人有时值夏令,便觉身体昏倦,四肢无力,朝朝思睡,全无精神,脚酸腿软”。针对这种情况,中医有针对性的方剂,如“东垣清暑益气汤”“王氏清暑益气汤”“生脉饮”等,中医师可根据病人个体情况,开出合适的方剂。

“炎夏多出汗是一种热锻炼”?

固护津液更重要

72岁的刘爹爹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早两年还中过一次风。他平时的生活起居比较规律,除了控制饮食、适当锻炼,也非常注意防寒保暖。今年三伏天,刘爹爹也不敢减少衣物,生怕受凉感冒。

这周一上午,他在菜市场转了很长时间,随后又顶着烈日走路回家,出了很多汗,他心想这也是一种热锻炼。到家后,刘爹爹没有及时休息和补充水分,还继续做饭菜,结果出现头晕、乏力和口齿不清的症状,家人急忙把他送到医院,做了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出现了脑梗死。好在程度较轻,经过积极治疗,刘爹爹身体恢复出院。医生告诉他,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一定要注意防暑,避免出汗过多,否则将增加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湛韬介绍,人在夏季,长期处于炎热环境中,会导致大量出汗,体液和电解质流失,如果不及时补充,会使血压波动较大,血液浓缩,导致血栓形成,进而诱发心梗、脑梗。

从中医角度说,津液和气、血都属于维持人体功能的精微物质。人的唾液、汗液、尿液以及消化道内的液体,都可以视为津液的实体形式。津液除了濡养、排泄作用,还承担维持人体正气的重要功能,也就是常说的“津能载气”。大量出汗、腹泻、呕吐、多尿等原因,会使津液丢失,可导致“气随津脱”“淤血新生”,使人出现乏力、头晕、晕厥甚至中风。

冷空调设到22℃很凉快?

娭毑心衰发作

王娭毑85岁,有冠心病、房颤多年,一直坚持服药,病情还比较稳定。王娭毑有个特点,平素很怕热,刚一入夏,她就把空调冷气设置好了。前天晚上,她感觉太热,无法入睡,于是把空调温度调到22℃后睡着了,也没有盖好被子。结果,第二天出现头痛、发烧、腹泻,进而导致心衰发作,住院治疗后这才稳定下来。

湛韬表示,很多人认为寒冷季节时,心脑血管疾病才会高发,夏天则比较安全,这种说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准确。事实上,过热、过冷的天气,均容易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血管负担,继而容易诱发急性心血管病。

中医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强调的其实是天人合一、因时制宜的养生理念,而并非是纯粹进补的原则。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身体的正气相对减弱,更容易受到天气和环境的影响,更要强调“慎起居,适寒温”,营造舒适平和的生活环境,这样不但能减少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生,也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健康运行。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并保留"环球传媒网 - 环球资讯网 - 环球生活门户"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