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博客 > 正文
文化在民间传承与发展 民间文化艺术应如何传承发展?
2020-11-20 14:31:14 来源:飞飞讲历史啊 编辑:

自宋代的商业发展兴起,通俗文化的出现也就那么的顺其自然了。许许多多民间的说唱艺术都在这时转变成为上得了台面的表演艺术,时间又转换到了明朝,商品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商业经济更为发达,尤其在素有鱼米之乡的中国南方,民间表演艺术活动逐渐兴盛起来。这象征着民间的艺术也在趋向于娱乐的通俗和世俗化,发展至清朝,中国底层的通俗文化声势更为浩大,所涉及的范围也由戏剧向小说等方面拓展。这时,这样的"小传统文化",已经上升至于传统大文化相提并论的地位。

明清的通俗小说文化

说唱的表演,当然必须用一般人可以听得懂的口语来演说,才能达到人人可以接受文化的程度。清朝时期,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百姓殷富,无论是在大的城镇还是小的村落之中,都有专业的说唱艺人的表演,甚至在四乡八镇,或在庙会的祭祀和娱神的之中,或为小民百姓庆祝,诸此种种。

通俗艺术的说唱作品言

不仅许多的民俗资料记载了各地的演出活动,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文学作品言。《红楼梦》中,既有贾府自己的小班子,也有像书中蒋玉菡那样的应酬豪门的小戏班。在《桃花扇》中,那些名妓大多是以演唱为主。

再从说唱表演艺术的创造的文学作品言来说,明末清初的说唱第一大家贾凫西,明末由于做官退休之后隐居故里,则将奇说编为鼓说人的唱词,四处说唱。

历史演义也长为说唱家所采用,明朝时期,柳敬亭说书就多以西汉时期、三国、隋唐、说岳等话题,当时军营中也大有人邀请他前去说书,就是因为他的这些故事适合军营听众的要求。而另一种演义,则是清关和侠客的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说书人石玉昆所说的包公及一批侠客的事迹。

文化冲突在通俗文化的洗礼下归于平静

日常生活方式是最为直接的文化标志。元朝听任汉人过自己的日子,虽然汉人在社会地位上远远不如元人,但元朝政府并未强迫汉人改易衣服与发式,汉人学者也仍照旧读中国书。许衡诸人还悉心努力,发扬儒家学说,既保存中国文化,更希望以此同化征服者。

另一方面,又可因不认同华夏文化,因此而成为华夏文化圈外人。春秋时,南方文化不同于中原,楚国强大俨然自成格局,有些原属华夏共同体的国家,折而进入楚人集团。孟子指斥许行等人为蛮夷,正是所谓入于夷狄,就视同夷狄。族群血统的认同,遂与文化认同分开,成为两个标准了。

经过康熙一朝的休养生息,中国百姓生活安定,习惯了清朝的统治,亡国之痛已不在年轻一代的回忆之中。清廷沿袭明人政策,科举经义以朱子注解的《四书》为主,其重点在于伦常纲纪,当君臣的名义已定,则民族界限就不足以颠覆人间伦常。加上长久的通俗文化传播,文化冲突也逐渐趋于平缓。通俗文化传播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之中,男女并不平等,女子从来就没有机会外出工作,当然没有自己的事业;女子婚嫁,由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决定,自己的命运也不能自主。然而,在民间文化系统中,小姐可以赠银接济穷书生,创造自己日后接受封诰的命运,而王宝钏那种烈女更可以将爱情与婚姻放在比父女天伦更高的位阶。

《再生缘》的女主角易钗为弁,文武双全,使男子低头。樊梨花与穆桂英,则更以武艺压倒夫婿,勒逼这些勇将娶自己为妻。这是民间对于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从《三国演义》桃园结义的故事,可觇见民间文化强调个人与个人之间建立的"义气"。义气的位阶高于君臣与夫妇诸伦。

在说唱与戏剧中,许多英雄以义气为重,为朋友可以牺牲性命;反之,背义的奸人,永远被世人唾弃。于是,瓦岗与梁山的结义,在民间社会不断被当作结合个人为自愿群体的模式。

结束语:凡此民间文化,在意义上是背离了正统社会秩序观念的存在,而且深入人心,这些通俗文化的传播重要性,实在是不容忽视。

关键词: 文化 传承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