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博客 > 正文
只考300多分怎么办?让孩子学自己想学的
2021-01-19 14:03:24 来源:北京四中网校 编辑:

01 学不进去,只考300多分怎么办?

今天白天,一个高三男孩的妈妈发了条求助信息,群里瞬间炸开了锅。

就像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如果孩子自己不想学,即便把刀架在脖子上,孩子一样学不进去。

父母们总是感叹:“让孩子主动学习太难了!一眼看不到,他就偷懒、玩游戏,这可怎么办呢?”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渴望学好的欲望,就是要看父母怎么去激发。

而且,这种激发一定要趁早。

如果到了中考、高考前的两个月再谈学习自驱力,恐怕为时已晚。

学不进去怎么办?让孩子主动学习,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02 让孩子热爱学习,唤醒内驱力是关键

第66届德国杰出儿童或青少年电影奖影片《海蒂和爷爷》,豆瓣评分9.2分。

影片中,8岁的小海蒂被带到有钱人家当陪读。

不过她不识字,家庭教师怎么教也都学不会。

她的好朋友皮特说“阿尔卑斯山上的孩子都不用识字”,所以她抗拒识字。

克拉拉奶奶知道后,找来海蒂感兴趣的山区牧羊故事读给她听。

结果读到最关键的地方,奶奶不读了,对海蒂说:“如果你认识字的话,你就可以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尾了。”

对故事的渴望驱动着海蒂努力地学认字,从最开始的磕磕绊绊读一两个字到最后流利地读一个故事。

海蒂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并有了自己的梦想:“写故事。”

学不进去怎么办?让孩子主动学习,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从抗拒到爱上学习,奶奶只是用“故事”激发了海蒂的内驱力而已。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主动学习的孩子,都有三个基本的内在驱动力:

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

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

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拥有内驱力的孩子,都会出于自身的渴望,自发主动地把事情做好。

有个家长分享,她初二的儿子很喜欢《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但是给他买了英文原版,却说生词太多看不懂。

于是她经常找机会跟孩子交流:“电影里没有皮皮鬼?天呐,这可是原著里超经典的角色啊!”

这样慢慢地,唤起孩子的渴望,孩子自己就去啃原著了。

《小王子》里有句经典的话: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做那。

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

同样,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你只要唤醒他内心的渴望、激发他的内驱力就够了。

学不进去怎么办?让孩子主动学习,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03 到底是什么扼杀了孩子的内驱力?

答案是:父母剥夺了孩子的“掌控权”!

美国心理学家William Stixrud博士认为:孩子只有感到自己能够主导生活,并获得想要的人生方向时,才能真正产生自主性。

而现实恰恰相反,很多父母直接为孩子的人生铺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计划学习:

督促写作业、报培训班、布置寒暑假任务……

掌控孩子的每个细节,盯紧孩子的分数,引导他们进入名牌大学。

斯坦福大学新生主任朱莉(Julie Lythcott-Haims),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在TED演讲中表示:

当我们这样养育孩子,其实是给了孩子一种清单式的成长方式:

学不进去怎么办?让孩子主动学习,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朱莉说,我们期望孩子能做到完美,而我们自己却从没做到过。

我们花心思督促、哄骗、暗示、帮忙、唠叨、甚至讨价还价,确保孩子不会在考名牌大学这件事上搞砸,或者故步自封,或者毁了自己的未来。

而在清单式童年中长大的孩子,他们发现自己并不是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主人,一切都是完成家长清单上的任务。

没有目标,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丧失内驱力,这样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叛逆就会一下子爆发。

我们的过度帮助,过度保护,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机会。

自我能效是当一个人看到自己的行动能产生成果而建立起来的,而不是父母代表他们做出的行动。

而孩子要建立自我能效,就需要他们为自己的人生做更多思考、规划、试错,这样才能激发强烈的自我内驱力。

学不进去怎么办?让孩子主动学习,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陶行知曾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在青春期把掌控权还给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就是建立孩子自我内驱力的底层逻辑。

学不进去怎么办?让孩子主动学习,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03 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家长可以怎么做?

家长归还掌控权之后,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了。

我们还要通过以下几个方法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培养自我内驱力。

1. 建立短期目标,小成功有助于大成功

如果孩子能时常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就能有更大的内驱力。

邓亚萍是乒乓球界的女王,但儿子刚开始并不认可乒乓球,接触的体育运动也比较杂。

直到儿子9岁那年,邓亚萍觉得,不能再东学一下西学一下了,一定要有一个专长。

邓亚萍就认真地跟孩子分析了他喜爱的足球、篮球的弊端,然后说:“你试试乒乓球,可能还不错。”

练习的时候,邓亚萍想快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于是她告诉儿子一个打乒乓球得分最快的招数:发球!

因为她觉得,人天生就有好胜心,只要儿子赢球了,他就来劲了。

学不进去怎么办?让孩子主动学习,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于是,邓亚萍让儿子一开始就主攻发球,有一天还逼着他练了两个半小时的定点发球。

第二天刚好跟人比赛,以前儿子每一局都会发两三个自杀球。

自从那次一顿猛练之后,一个自杀球都没有,还把对手给赢了。

从此,儿子彻底信了老妈,对乒乓球的兴趣也越来越大,现在初中的他已经入选北京二队!

赢球了,孩子的自信心、兴趣、内驱力也随之来了,这就是浙大脑科学研究教授胡海岚与她的科研团队发现的“胜利者效应”:

胜利的体验会改变脑中的化学效应,从而形成更有利于再次获得胜利的状态,比如自信、内驱力。

简单来说,就是:小成功有助于大成功。

如果孩子能够常常体验到成就感,就会越来越有动力。

父母可以试着帮孩子把一件困难的事拆解成几个具体的、可量化、可执行的短期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就感。

比如,想要实现大幅提高孩子英语成绩的目标,我们可以通过一起制订每日背单词计划,并在刚开始的时候和孩子比赛背单词的速度。

第一天,孩子可能提不起兴趣,但因为你陪在边上,他坚持了下来;

第二天,他发现阅读作业里的一个单词,他昨天提前背过了,所以阅读做起来轻松了;

第七天,他发现再做完型填空时,词汇不再是障碍,通篇都能理解,答题的正确率也提高了。

就是这一点点的成就感,驱使孩子背更多单词,更主动地去背单词。

学不进去怎么办?让孩子主动学习,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2. 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和鼓励

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需要被“相信”,就像植物需要浇水。

我们先看看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孩子,挑战》里分享的这个例子:

13岁的Susan拿着期末成绩单回家了,一回家就要跑出去玩。

妈妈叫住她:“Susan,你的成绩单呢?”

Susan慢吞吞地回答:“在我的房间里。”

妈妈说:“成绩很差是不是?去把你成绩单拿出来!”

妈妈看到Susan得了三个D和两个C,一下子气炸了:

“我真为你感到丢脸!你有什么理由考这样的成绩?你总是又懒惰又粗心!你不能出去玩,回你的房间去!”

Susan考得不好,本身就有挫败感,只是用满不在乎的态度掩饰了自己,而妈妈的言行则加重了这种挫败感,让孩子变得更加消极。

妈妈应该用鼓励代替批评,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的进步上。

Susan拿着期末成绩单回家了,悄悄溜进了自己房间。

妈妈知道Susan在逃避自己的成绩,她等到和Susan独处的时候才说:

“亲爱的,你需要我在你的成绩单上签字吗?”

孩子很勉强地拿出成绩单,妈妈看过后签了名:

“我很高兴看到你对阅读这门课感兴趣(C),阅读很有趣,是吗?”

妈妈抱了抱Susan,并建议她:“你要不要帮我一起摆餐桌?”

她们一起摆桌子时,Susan忐忑地问:“姐姐全是A,而我大部分是D。”

妈妈说:“这不重要,即使你们成绩不同,你也有可能对学习感兴趣,而且,你会发现你比自己想象的好很多!”

Susan通过努力,在阅读上得了C,当妈妈对她的努力表示认可时,就给了孩子信心,让她感到即使是C也是有价值的,这激励她进一步努力

这个小小的希望就成了Susan的内在动力。

孩子一旦陷入学习困境,就会被“我很笨”“我做不好”这样的固定型思维所左右,就会用“我不想学了”这样的自我放弃来避免再次失败。

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不放弃,相信孩子有渴望变好的欲望,然后适时地给予鼓励,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激发学习内动力。

学不进去怎么办?让孩子主动学习,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3. 告诉孩子学习的意义,让他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每次晚饭后的写作业时间,很多家庭无疑在上演第三次世界大战。

孩子写作业、看书拖拉磨蹭,不催就不写,不管就不看,一点学习的主动性都没有!

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因为他们还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要努力学习。

S从北外考到耶鲁,我们来听听她小时候是如何开始认真学习的:

上小学时我父母管我很严,但当时我的学习成绩并不好,甚至对学习的逆反心理很严重。

暑假时他们把我关在家里,让我每天背五个成语,五个俗语,一首诗词。

但我总能找到办法偷懒,当时背的东西现在也不记得多少了。

初中后开始知道好好学习,是因为我终于意识到了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与其一味管教孩子,家长不如多向孩子解释“为什么”,帮孩子找到做某件事的使命感。

知道明白努力的意义,才能拥有行动的驱动力。

李玫瑾说:“保护孩子的前提是给孩子自主的选择权,问题孩子父母的失误一定是独裁。”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会带给孩子一种“掌控感”。

“掌控权”让孩子们有更积极的情绪,更大的内部动力和控制行为的能力,去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职业成就。

每个孩子,终归会离我们越来越远,需要自己去应对社会上的风雨。

我们父母要在孩子离开你之前,帮助他探索自己的兴趣,激发学习内驱力,这才是父母对他的最大帮助和爱护。

关键词: 教育 学习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